陇南文物保护走出困境的路径研究

时间:2024-02-01 18:47来源:大西北网 作者:燕妮 张芳芳 燕海 点击: 载入中...
■燕妮 张芳芳 燕海潮
 
  摘要:历史文物作为窥探一个地区历史发展脉络的窗口,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物工作的开展,党的二十大更是提出要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让文物活起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物承载着灿烂的文明,传承了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要发挥好文物对于传承、展示人类文明的重要作用。基于对陇南市文物保护工作进行研究,从基层工作人员、文保意识、资金投入等方面出发,探究陇南市文保工作面临的相关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推进陇南市文物保护工作改进和发展。
 
  关键词:陇南文物保护现状对策
 
  陇南市位于甘肃省的东南部,东连陕西,南接四川,下辖一区八县,即武都区、文县、康县、礼县、徽县、成县、两当县、宕昌县、西和县,是甘陕川的“金三角”地带,素有“秦龙锁钥,巴蜀咽喉”之称、“陇上江南”之名。正因地理位置的特殊性,陇南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众多文物古迹。同时陇南作为秦文化的发源地,以及仰韶文化和巴蜀文化的交汇地,这里出土的许多文物古迹见证了中西部地区古代文明交流、融合及发展;见证了陇南历史变迁的沧海桑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重视文物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特别是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的论述,指引广大文物工作者守正创新、开拓进取,探索符合“让文物活起来”的我国文物保护利用之路。文物是一个地区历史文化的载体,也是当地文化组成和传承的重要部分,对文物进行科学的保护和管理,是文物工作者的重要责任和历史使命。基于此,本文拟通过分析陇南市当前可移动文物、不可移动文物、博物馆及文物保护机构现状,来探究当前陇南市文物保护的一些困境及面临的问题,并对现阶段陇南市文物保护利用从地方法律法规、专职技术人员、地方媒体的作用以及社会各界认知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以推动陇南市文物保护事业的发展。
 
  一、陇南市文物保护工作的现状
 
  (一)陇南市可移动文物现状
 
  陇南市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文物遗存丰富,截止目前,陇南市各县区均设有博物馆、红色纪念馆。包括礼县博物馆(甘肃秦文化博物馆)、西和县博物馆、成县博物馆、康县博物馆、徽县博物馆、两当县博物馆、宕昌县博物馆、文县博物馆,其中武都区博物馆现已上划陇南市博物馆。另外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两党兵变纪念馆以及各县的红色纪念馆也属于博物馆的范畴。这些博物馆中,影响较大的有礼县博物馆(甘肃秦文化博物馆)、两党兵变纪念馆、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  
 
  目前全市博物馆、纪念馆共有从业人员356人,其中编制人数219人,从业人员中副高级职称5人,中级职称23人;共有藏品12375件/套,其中文物藏品10700件/套,一级文物144件/套,二级文物428件/套,三级文物1191件/套 ①。

  ①数据来源:本文数据无特殊说明外均来自陇南大数据中心(截至2023年5月),由作者整理。
 
  表1陇南市各区县博物馆基本概况图
 
  (二)陇南市不可移动文物现状
 
  陇南市现有各级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单位908处。其中武都区120处,文县70处,宕昌县97处,康县86处,成县121处,徽县102处,两当县56处,西和县64处,礼县192处;按类别,其中古建筑168处,古墓葬77处,古遗址359处,石窟寺及石刻156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138处,其他10处。
 
  市县级文保单位2018年文县新增19处、康县19处、徽县18处、礼县24处,2019年成县新增15处,2020年无新增,2021年宕昌新增22处、徽县新增13处、礼县新增4处,2022年无新增。部分文保单位有合并提升保护级别情况,无消亡情况报告。

     ①数据来源:本文数据无特殊说明外均来自陇南大数据中心(截至2023年5月),由作者整理。
 
 
  图1陇南市不可移动文物统计表(图片来源:陇南大数据中心)
 
  (三)陇南市文物保护机构现状
 
  目前,陇南市九县区除礼县另设文物局外,其余县区均在文体广旅局加挂文物局牌子,武都区设有文保所,成县西狭古栈道及摩崖石刻、吴挺墓,礼县大堡子山遗址及墓群设有专门保护机构。
 
  全市专门保护机构从业人员35人,其中编制人员7人,从业人员中中级职称7人,普遍存在人员不足,专业人才短缺,文物行政部门人员兼任等问题,不能满足当前文物保护需求。
 
  从上述可移动文物、不可移动文物以及文保机构的现状来看,陇南市各县区博物馆基本健全,都藏有一定数量的文物,但体量较小;文物保护机构及主要专职从业人员较少,陇南市文物保护面临较为严峻的问题。
 
  二、陇南市文物保护面临的困境
 
  (一)基层文物工作者人员缺口较大
 
  对于基层文物专业工作者缺口较大这一问题,在全国市县中是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尤其对于陇南市这种经济经济较落后地区,这种情况则更较明显。从整理的相关资料情况来看,基层文物工作者的缺口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大的。市级博物馆相对县级博物馆情况稍好,除一人外其余全是在编人员,工作情况相对稳定,能够有较大精力去投身于博物馆的相关工作当中。县级博物馆这一情况较为特殊,甚至多数博物馆中在编人员数不到总从业人员数的一半,这种临时员工较多的情况下,博物馆的某些工作可能会出现完成不及时,若这些人员离职时,还会造成交接工作不顺利影响博物馆后续相关工作等问题。博物馆专业技术人员更是少之又少,这些情况都对博物馆工作造成了很大影响。博物馆文物入库、登记、文物保养维护、策展等相关工作都需要有专业技能较高的人员来完成,博物馆专业相关人才不足,对博物馆的各项业务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博物馆只能维持基本工作,不能深入博物馆相关业务的拓展,例如文物摄影、建立数字化藏品系统等,从而造成博物馆的影响力不够,使群众对于文物的认知不足。对于不可移动文物而言,因为其处于室外,保护难度则更大,同时可能存在有些不可移动文物与当地居民的居住区划分争议;不可移动文物与旅游开发区之间存在矛盾等。这些则需要更加专业的人员去维护和保护,从全市从事文保机构的专业人员来看,人员明显不足,拥有中级职称的全市仅7人,缺少毕业于文博及考古专业的相关工作人员,这会造成文物工作者对于文物保护工作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陇南市进行文物保护道阻且长。
 
  (二)政府部门文物保护意识欠缺,管理意识较落后
 
  在陇南市人民政府官网以文物为检索词检索到的相关内容仅5页50余条内容且大多数内容只是对相关讲话或条例的转发,未对陇南市特有文物进行专题介绍、科普。以博物馆为检索词也面临同样的情况,大多数词条出现仅仅是某条例或者某新闻内容中出现博物馆和文物两个关键词,并未有较为专业的内容出现。在魅力陇南这一专栏介绍中只有经济发展、自然地理、社会事业、历史沿革、人口区划、特色产业六个板块,未划分专门文物古迹有关的板块。
 
  近年来,陇南市加强对经济的投入与发展,城乡建设的速度不断加快,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和经济建设发展之间存在有较大的矛盾,并且政府在文物保护管理意识方面的欠缺导致文物保护机制的不健全,文物的开发与利用和保护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矛盾,很多文物古迹在有意或无意中被迫为经济建设让路,这使文保工作变得更加困难。
 
  2021年8月,礼县就出现过一起秦朝遗址被施工过程破坏的情况,被破坏的遗址为早期秦文化西山遗址,其对秦人早期的历史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西山遗址作为县级保护单位,出现此类现象属是不该,即使政府相关部门主张是因崖壁坍塌施工进行加固,但也应该在保留文物古迹原貌的基础上进行修缮加固,文物的特殊性在于其一旦被破坏,造成的损失是不可逆的。
 
  综上所述,政府部门文保意识的欠缺导致其忽视了对文物保护精力的投入,忽略了精神文物和物质文明共同发展的理念,文物保护工作方面出现短板,从而导致一些文物古迹被破坏的事情出现。政府相关部门的工作不予以文物保护工作相应的支持,同时基层博物馆开展相关文物工作的时候也会面临相应的难题。
 
  (三)文物保护经费相对短缺,工作环境较差
 
  不可移动文物调查修缮,可移动文物收藏、保存,博物馆展厅、文物库房的建设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我国博物馆和文物保护机构经费因政府制度的影响,由政府财政拨款,一般采用专项拨款的方式来支持相应的文物保护工作。虽然近年来我国财政对文物保护的经费支出在不断增加,但层层划分下来,具体到市县级各单位,划分到每项文物保护项目上的经费捉襟见肘。笔者从陇南市人民政府官网市财政局政府信息公开指南上查到2022年陇南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18.4亿元,财政中民生类支出262.6亿元②]以陇南市博物馆为例(2022年数据丢失,故使用2021年数据为例),2021年陇南市博物馆财政总收入147.22万元,其中财政拨款143.62万元。从支出情况而言,陇南市博物馆在2021年财政拨款支出147.14万元③主要用于一般公共服务。
 
  总体来看,陇南市博物馆财政支出占陇南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很小一部分,虽然陇南市博物馆的年度报告中提到所拨经费能够满足日常的工作需求。但也提出,因为经费问题,博物馆临时展览无法保证按时按需推出,且展览类型单一,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于当地文化了解的需求,同时也在相关工作建议中提出,希望市财政局在资金上给予较大的支持。

  ②数据来源:政府信息公开_陇南市人民政府https://www.longnan.gov.cn/zfxxgk/public/content/147744068

  ③数据来源:政府信息公开_陇南市人民政府https://www.longnan.gov.cn/zfxxgk/public/4455621/143706916.html
 
  (四)群众的宣传不到位
 
  文物保护工作难以推进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对人民群众的宣传教育不到位,导致群众的文保意识不强,对文物的内涵不明了。其在参观室外不可移动遗物和遗迹的时候,可能会在其上留下“到此一游”“XX参观留念”等刻划印记,损害文物古迹的外观和完整性;或在某些木质建筑文物古迹遗址附近抽烟,烟尘和火星都会对木质文物古迹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这些损伤往往是不可逆的,造成的后果也无法挽回。
 
  博物馆方面,近年来虽然掀起了一股博物馆参观热潮,但群众对博物馆的认知显然不到位,有些群众可能只是单纯的觉得博物馆是游玩的地方,在博物馆内大声喧哗,有些小朋友乱跑乱叫,会有碰到文物展柜,损伤文物的情况出现。尽管博物馆作为人民群众休闲娱乐的场所之一,但当前博物馆的首要任务仍是收藏、研究、展示和教育。显然博物馆出现上述情况是因为博物馆机构对于群众的宣传不够到位,公众不能真正的参与到博物馆的活动中来与博物馆形成良好的互动,也不能很好的树立文物保护意识。文保部门还是要加强全社会的文保宣传教育方式,以公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
 
  三、陇南市文物保护走出困境的对策
 
  (一)建设人才队伍,健全科学化文物管理手段
 
  专业人才是各个领域和各个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撑因素。人才的缺乏一直影响着市县级文物保护以及博物馆人才队伍的建设,尤其是对于陇南市这种经济较落后地区来说,无法吸引到更多的转业人才。新时代发展背景下,人才资源以及成为决定各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文保和博物馆行业也不例外。陇南市政府必须加强人才引进计划,打造一支专业的、高素质的文物行业人才队伍。对于引进的人才,政府要提供相关的福利,包括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问题,解决他们的顾虑,这样才能吸引并且留住才人,防止其流失。
 
  对于已经在岗的工作人员,要对他们定期加强相关工作以及专业知识的培训,多于周边地区相关工作单位进行学习和工作经验交流。礼县大堡子山遗址目前正在进行发掘,由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考古专业技术较强单位主导发掘,陇南市相关文保及博物馆单位可以与其取得联系,定期输送工作人员去进行田野发掘,学习文物保护相关知识,学习较为先进的文保理念和技术方法。一区八县的文保机构和博物馆也应加强联系,不定期举办相关培训、知识竞赛等,努力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并且建立一定的激励机制,对工作成绩优异的人进行奖励,提高其工作热情和效率。
 
  人才队伍的建立能够使陇南市文物保护事业进一步发展,从而健全科学化的文物管理手段,促进陇南文保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加强地方媒体的宣传作用,提高全社会文保意识
 
  近年来,社交媒体的发展也带动了各行各样信息的交流发展与传播。通过社交媒体来宣传文物保护方面的内容已是大势所趋,陇南文保部门及博物馆单位也要抓住这个热度,拓展宣传渠道,通过多媒体来加强文物保护的宣传力度。市政府官网可以开展文物专题板块,对陇南一区八县的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分门别类的介绍,内容要尽可能详细、生动,这样才能吸引社会公众的注意力。
 
  文旅局、融媒体中心要多多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等社交媒体,发布文物及文物保护的相关知识和内容,增强公众的文物保护知识。要多利用与文物及博物馆有关的的节日进行宣传推广,例如世界博物馆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各文保单位和博物馆还可以不定期进行直播,在直播中更直接的与社会公众互动交流,像公众传播相关知识内容,直播中的互动交流也能吸引更多人对文保事业的关注。博物馆要履行好社会教育的职能,多在社区、中小学举行社教文化活动,举办文物、博物馆相关知识竞赛、公益性讲座等,使全社会形成自觉保护意识和氛围。
 
  同时,地方政府也应该提高文物保护的意识,不能为了短期的经济利益而忽视对文物的保护甚至出现破坏文物的行为。文物的珍贵性和不可再生性,警示我们必须加大文物保护的宣传力度,从地方政府到人民群众,要在全社会形成文物保护的意识和风气,各自自觉承担起文物保护的重任。在不可移动文物保护过程中,若由于附近居民有矛盾的地方,可以转化保护思路,给予附近居民一定的补偿,划分居民和政府的保护范围,邀请他们共同承担起保护文物的责任,这样即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政府压力,又能使公众参与到文物保护的过程中来,从而增强其文保意识,并且提高文物保护的效率。
 
  (三)加大文保经费的投入,吸引多方面资金投入
 
  前文中提到,陇南市各博物馆和文保部门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财政拨款,资金收入渠道单一,博物馆各项资金使用较为短缺。为缓解这种局面,一方面,政府要加强对相关部门的资金投入;另一方面,通过提高全社会的文保意识,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扩大资金来源。此外,要进一步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加强对文物旅游的宣传,扩大文物旅游的社会影响力,增加文物景点的资金收入,从而进一步扩大文物保护资金来源。以成县西狭颂景区为例,打造以西狭颂为主题的文化旅游公园景区,合理规划景区附近用地,形成以文物旅游为主,餐饮娱乐于一体的大型主题公园,在文物保护和其开发利用中达到平衡状态。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在景区周边规划建设时吸引大量的社会资金投入,同时建成后的收益,一方面可以投入景区维护建设,另一方面则可以流入西狭颂石刻的维护资金中去,从而达到一个双赢的局面。
 
  此外,陇南市还可以打造专属于陇南文创IP,通过多媒体宣传拓宽陇南文物的知名度,加强市场推广,拓宽销售渠道,帮助陇南文创产品走向市场,创造一定收益,使更多资金能够流入文物保护的项目中去。
 
  (四)制定地方性文物保护法律法规
 
  目前陇南市能查到的关于文物保护的地方法律条例仅有《陇南市哈达铺红军长征旧址保护条例》一则,且仅针对哈达铺红军长征旧址一处,不具有普适性。陇南市目前文物保护工作的法律依据以我国《文物保护法》为主,但其具有一定的宏观性,在一定程度上实施的可行性有所降低。所以陇南市要加强地方性文物法律条例的建设,出台符合陇南地区文物保护法律条例,规范文物管理、文物修复方法、藏品收藏、文物库房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五)加强文物保护技术的支持
 
  陇南市应该发展和应用先进的文物保护技术手段,例如数字化技术、遥感技术等,对全区内的文物进行精确的数字拍摄测量、模型重建以及数字化储存,这些数据能够精确还原文物形态、细节构造等,为后期的保护工作提供重要依据,提高文物的保护效率。博物馆方面要多利用数字化、信息化,加强博物馆智慧化建设,在数字化时代,博物馆通过建立数字资源库,加强文物数字化档案的建设,并将博物馆资源通过互联网进行共享和传播,为公众提供直观、便捷的参观体验,从而扩大博物馆的影响力和传播范围,并进一步强化博物馆的现代化职能。
 
  (六)加强跨部门、区域之间的合作
 
  要建立健全政府部门之间的协作机制,在当代文旅部融合的大背景下,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制定科学的规划,实现景区自然景观与文物之间的融合。同时加强区域之间的协同合作,多与周边地区交流协作,实现资源共享,加强温暖包技术的交流,定期召开相关内容的技术交流培训会议等,共同推进区域间的文物保护发展的新思路、新格局。
 
  四、小结
 
  综上所述,文物保护工作极其重要。文物的不可再生性需要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进行。虽然近年来陇南市对于文物保护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有一定的缺陷。本文结合陇南市目前文物保护工作出现的问题,从人才队伍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加大媒体宣传树立全社会文保意识、制定地方性法律法规四个方面提出加强陇南市文物保护的对策,希望能为陇南市文物保护提供一定的借鉴,促进陇南市文保事业的大力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瑞英.加大文物保护力度与现代文明融合的路径探讨[C]//山西省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学专委会.“文物保护利用与文化自信自强”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23:6.
 
  [2]张明权.基层博物馆的文物保护和人才队伍建设分析[J].炎黄地理,2023(04):86-88.
 
  [3]张志辉.新时期基层文物保护工作所面临的困惑及对策讨论[J].中国民族博览,2022(22):204-207.
 
  作者简介:
 
  燕妮(1994年—),女,甘肃成县人,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文物与博物馆专业在读研究生。
 
  张芳芳(1970年—),女,甘肃武都人,理学硕士,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历史与文化学院教授。
 
  燕海潮(1970年3月—),男,甘肃成县人,成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








 
(责任编辑:郑文)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13000024号-1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