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取水 资料图片)
毛主席按语(资料图片)
收割 (资料图片)
这是一段尘封的往事。1955年8月,毛泽东同志准备编辑《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时,指示秘书打电话通知中央农村工作部呈报全国有关农业生产合作化方面的材料阅示。中央农村工作部副部长李友久同志接到电话后,带了好多这方面的材料,其中包括皋兰县委书记王克撰写的《皋兰县委关于大力全面开展以互助合作为中心的农业增产运动计划》。
9月,毛泽东同志阅完《计划》一稿后,挥毫将题目拟为《皋兰县的三年发展计划》并十分满意地在原稿首页周围空白处加注了批示,最后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以编者按公开发表了近400字的按语———“这是一个很有趣的文件……所以这些地方同志的头脑能够积极地想事情……我们认为这个意见是好的”。
背景
建国初期,皋兰县曾经是兰州市辖域面积最大的县。
皋兰地处亚欧大陆腹地,甘肃省的中部。黄河将它分成南北两半。从1951年版的《皋兰县辖区图》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当时的皋兰辖域面积:全县11个区138个乡,耕地面积132.8万亩,人均5.44亩,水浇地仅占总耕地面积的5%。
以黄河为界,黄河以北76个乡占全县55%的人口生活在人蓄饮水极为困难的干旱地区,其余62个乡,一部分靠近市区和黄河沿岸,古老的黄河水只能靠天车浇灌少量土地,大量的土地则望河兴叹;另一部分为山大沟深,时涝时旱,交通不便的南山二阴地区。
《重修皋兰县志》一书记载着明代以前的干旱情景:“土埋高亢,雨泽衍期,每恒阳至夏半,民甚苦焉。”据史料记载,解放前后的近百年中,皋兰发生旱灾52次,其中大旱30次。1929年(民国十八年)大旱,魏家庄40户农民有6户全家饿死,30户逃荒在外,共饿死46人,出卖子女12人,难怪有人说:“陇中苦,甲天下,皋兰苦,甲陇中。”皋兰苦就苦在缺雨无水。当时有人形容“山似和尚头,沟里没水流,连年遭旱灾,十年九不收”。
穷则思变。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刚刚当家作主的皋兰人开始了一个全新的探索。
制定
在当时的状况下,如何领导缺乏劳力、短蓄少犁、籽种和肥料不足的分散单干农民同严重的旱象作斗争、战胜灾荒?如何组织起来,互相合作,发展生产,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如何使脆弱的农业个体经济适应工业对粮食和原料迅速增长的需要?这是县委、县政府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在县委常委会上,第二任县委书记王克说:“同志们,碰到这样一个大旱灾年,我们是‘坐等救济’、‘听天由命’?还是积极开动脑筋、出主意、想办法,与皋兰人民同生存、共患难?”
县委一班人思考分析后,提出共识:只有贯彻“全面规划、加强领导”的方针、坚持“自愿互利”的原则,制定一套充分发挥劳动效率,合理使用土地、耕蓄,采用新式耕作技术和划分各类地区的全面规划。才能有组织、有计划地扩大生产规模、改善生产条件、发展多种经营、增加粮食产量。这是皋兰人民和各级领导干部的必然选择。
当时,皋兰县是中共甘肃省委的直属县、基点县。省委、省政府大部分决策,都通过皋兰搞试点,进行试办,取得经验后逐步在全省推广。1953年下半年,县委初步拟出《农业互助发展计划》草案得到了省委农村工作部的充分肯定和赞同,为了使《农业互助发展计划》草案进一步充实、完善、尽快实施,省委农村工作部主要领导多次派工作组赴庄子坪、连塔沟、夹滩村、桦皮川、魏家沟等5个基点村同县派的长期蹲点干部组成联合工作组,搞试点、抓典型、取经验、树样板;县委书记王克不仅带领撰写计划人员去基点村蹲点,而且只身骑自行车下去,全县115个乡他去过113个,全年三分之二的时间在基层,进一步了解、摸清、掌握农村各方面的底子。
1954年11月1日,县委召开常委会议,一致通过《皋兰县委关于大力全面开展以互助合作为中心的农业增产运动计划》(以下简称农业增产运动计划)并上报省委农村工作部。省委农村工作部将《农业增产运动计划》加注了编者按,上报中央农村工作部,并在内部刊物《工作资料》第140期刊载全文,于1954年12月18日,下发全省各地、州、县,号召各地仿照皋兰县的样子去做。
按语
1955年8月,毛泽东主席主持编辑《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他指示秘书打电话通知中央农村工作部呈报全国各地有关农业生产合作化方面的材料,以便阅示。中央农村工作部副部长李友九接到电话后,带了很多这方面的材料,其中有中共甘肃省委农村工作部上报的《农村增产运动计划》,亲自呈送中共中央办公厅。同年9月,毛泽东主席阅完《农村增产运动计划》后,挥笔将题目改为《皋兰县的三年发展计划》,满意地在《农村增产运动计划》首页周围的空白处加注了批示。并在百忙中两次清样,最后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中以编者按公开发表近400字的按语。
“这是一个很有兴趣的文件。不管这个计划里面的某些部分在最近几年内是否有实行的条件(例如拖拉机站和教育经费等),也不管这个计划在计算方面是否精确,总算有了一个全县的全面计划,这个计划的总的精神是好的。其中关于农业合作化的部分,按照皋兰县的条件,可能是恰当的。这个农村合作化的计划是一九五四年制定的,具有很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那时候,‘收缩’和‘砍掉’合作社的歪风还没有发生,所以这些地方同志的头脑能够积极地想事情。我们建议每个县都在国家和省(区)的计划所许可的范围以内,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做出一个可行的全面的计划,送省区批准实行。甘肃省委农村工作部对于各县做计划这件事,认为可以先由县级将计划的轮廓发给区乡,由各乡区依据县让计划和当地的情况,制定本区的计划,报告到县,然后由县综合起来,再行决定县让计划。我们认为这个意见是最好的。”
影响
1955年9月,毛泽东主席为《皋兰县的三年发展计划》批示了按语后,紧接着《人民日报》、《中国农民报》、《甘肃日报》就主席给《计划》写按语分别在醒目位置发表了社论。《人民日报》在题为《必须积极地有计划地领导农业合作运动》的社论中评价“它是一个富有理想的大胆的全面计划的榜样”、“这个计划充满了生气勃勃的全面建设的精神是值得效法的”。同时,《甘肃日报》全文转载《人民日报》的社论并对《计划》加注编者按刊载。并且,毛泽东主席在他所编辑的《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中收取了《计划》的全文。这在当时,对全县、全省、乃至全国的农业生产互助合作运动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回忆起这段往事,原皋兰县委第二任县委书记王克在后来讲到:皋兰县,原是省委的直属县,省上搞什么试点都在皋兰试办。土改以后,摆在全县人民面前的是搞农业生产。土改以后,农民虽说分得了土地,但一家一户搞农业生产,仍存在着许多方面的困难。从1953年下半年开始,一边实践、总结、补充、完善,一直搞到1954年的冬天。
当时,31岁的王克在皋兰县开展农业互助合作化生产运动中,被冠以“左倾冒进”的帽子,耿直的他差点被罢官回家。为此,他便写了这份材料。“在制定规划和规划实施过程中,我也碰过钉子,走过弯路、遇过困难,受过批评,是摸索过来的。总的经验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群众的经验总结起来,提高以后,开三干会也好,报纸发表也好,再拿到群众中去。
有研究者认为,《计划》的发表,极大地鼓舞了皋兰县广大干部群众办社的积极性。农业生产互助合作运动的兴办,使皋兰人民获得了粮食增产,战胜了灾荒,渡过了难关。它在当时对全省农业生产互助合作运动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感谢皋兰县档案局为本文提供相关史料 作者魏职仕系原皋兰县党史办主任)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