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院门 从行政中心到商贾云集(上)

时间:2011-12-27 17:55来源:西安晚报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中共西安市委曾在南院门办公半个多世纪。
  民国时期的南院门。  (资料图片)
  南院门街心花园。

  西安钟楼以西,有两条南北遥相呼应的街道,它们分别是南院门和北院门。南院门成东西走向,曾是中共西安市委所在地。北院门则成南北向,曾是西安市人民政府所在地。这两条街道的名字听起来都不似街名,不熟悉西安的人初听会感到迷惑。其实,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南院门和北院门可称得上是长安城内最繁华、最热闹的古“大街”。而其中,南院门在很长时间都是西安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本来叫做“南辕门”

  其实,西安人口头上所说的广义的“南院”,不仅包括南院门大街及其周围,还包括了北到马坊门、正学街,西到院门巷、五味什字,东到竹笆市的一大片区域。不过,严格来讲,南院门大街并不能算是“一条”街道,它位于西大街东端以南,东起粉巷,西至五味什字,北到马坊门,从地图上看,南院门街就像一个大而抽象的“人”字。

  2011年7月的西安南院门,算不上热闹,在夏日焦灼的阳光下,被烤得炙热的街道、广场显得有些空旷。今年2月,西安市委搬离这里之后,南院门便稍显冷清。不过,南院门大街至今仍保留的西安古旧书店、春发生葫芦头等老字号,依然显示着这里曾经的繁华。回顾南院门繁华的消逝,也就是近几十年的事,而这里的兴盛则经历了数百年,若要寻找南院门繁华的源头,还是要从唐代说起。

  隋唐时期,这里在长安城的皇城内,大概属于太仆寺所在地。唐末韩建将原唐皇城改建成新城,这里成为了居民坊。由于缺乏资料,我们无法证实,从五代到宋元,这里究竟是什么样子。

  陕师大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史红帅告诉记者,由于南院门地区属于西安的西南城区,是比较古老的城区,这里的发展从唐末至今基本没有中断过,根据可考的资料,至少在清代前期时,南院门就比较繁荣了。史红帅说,一般情况下,一个地区发展成一定规模,出现繁荣的景象,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很有可能,元代、明代时南院门一带的商业、贸易已经比较繁荣了。

  史红帅介绍,在元代奉元城图中,南院门及其周围大致有“税使司”、“勾栏”这些场所,“税使司”是税收机构,一般会设立在商贸集中地带,便于收税,而“勾栏”就是剧院。明代时,南院门一带,也有可能是比较繁华的。史红帅说,由于当时的地图绘制比较简单,所以,只能大致看出这一带有“永寿王府”、“巡茶察院”、“永兴王府”,还有居民区,可以看出,这里交通便利,而且消费能力较高。记者猜想,在明代南院门附近,大概也是西安城里一个繁华热闹的去处吧。

  南院门名气的显赫,还是从清代开始的。清初,陕甘总督(川陕总督)将衙署设立在这里,南院门开始成为西安乃至西北地区的政治中心。政治上的重要地位,也带动了南院门商业的兴盛,从清代直到民国时期,南院门一直是西安城内人口集中、商业最繁华的地区。

  清初,清廷将川陕总督的行署建造在这里,同时将陕西巡抚衙门建造在鼓楼以北,两衙署一南一北,于是以南、北区分。“南院门”名称的由来,也在清代形成。坊间流传的说法是,清代时陕甘(川陕)总督部院行署在西大街、鼓楼以南,而陕西巡抚的行署则在北,两院都建起高大的门楼,百姓遂以“南、北院门”称呼。因为是官府所在地,所以南北院也便渐渐热闹起来,逐渐形成了大街。

  史红帅认为,南院门、北院门的“院门”本应是“辕门”,就是人们所熟悉的戏曲《辕门斩子》中的“辕门”,辕就是“车辕”,指的是车前用来驾牲畜的直木。古代,帝王外出宿营时,用车作为屏藩,并将两辆车的辕相对为门,故称辕门。史红帅说:“后来,辕门逐渐指代军营之门,或者官方衙署。所以,作为陕甘总督和陕西巡抚衙署所在地,最初应被称为‘南辕门’和‘北辕门’。“清代的官署门口,一般还立有木栅栏,所以,应该称作辕门比较合适,”史红帅说,“沈阳市至今仍保留着‘东辕门’这个地名。而西安的南北辕门,逐渐被老百姓叫成了南北‘院门’。”

  据说,南院门陕甘总督衙署门前有一座大牌楼,上有匾额,刻着“统制西陲”四字,旁边还竖立有一对三丈高的旗杆,据许多老人回忆,民国初年,牌楼和旗杆仍在。清代,总督行署部院以西还有一片空地,其中建有官厅五间,是校阅卫士的地方。

  不过,清代南院门的命运却比较坎坷。清初,设川陕总督,当时川陕总督的驻地大部分在成都。后来吴三桂叛清,清政府为了镇压反叛,在四川专设了总督府后,南院门成为陕甘总督行署。史红帅告诉记者,到了清中期,陕甘总督行署移驻到兰州后,南院门衙署便闲置了,后来,由于长期无人居住、打理,以致南院门衙署内一片荒凉,甚至有闹鬼的传闻。

  南院门的原陕甘总督行署就这样一直空置着,直到1900年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西逃至西安,陕西地方官员才将南院衙署收拾出来,供老佛爷居住。慈禧入住不久,便嫌弃南院门房屋狭小,且长期荒芜无人居住“没有人气儿”,便移驾到北院门居住了,而陕西巡抚只得搬到南院门办公,于是,直到清亡,南院门成了陕西巡抚部院的新署所在。

  民国时期仍是“衙门”

  清代,南院门先后作为西北地区和陕西的政治中心,清朝灭亡时,这里见证了历史的惊涛骇浪。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西安响应武昌起义,也掀起了革命浪潮,作为清政府在陕西统治的标志,南院门成为起义军重要的攻占目标之一。

  民国时期,南院门作为官方办公地点的地位仍未消失,当时的陕西省议会、国民党省党部等都曾占驻南院门。有关资料显示,辛亥革命后,秦军第一师驻扎在南院门。之后,陕西省议会设在了南院门,直到1926年刘振华围城。1926年底西安城解围后,冯玉祥的军队又入驻南院门,直到1928年冯玉祥军队撤走。1926年后,国民党陕西省党部也曾设在南院门,直到1934年。

  碑林区机关退休干部,78岁的钱光表老人回忆,解放前,南院门有民国的政府部门在此办公,他说:“小时候就知道那是‘衙门’,有着大大的门,里面都是民国建筑,没有高楼,都是平房。”钱老人还记得,当时南院门的小广场上集中了许多摆摊的小商贩,贩卖小吃、书籍等,在广场西面,还有当时国民党的广播电台,其地址就在今天南院门西北,临近院门巷处。解放后,陕西省和西安市的人民广播电台也曾一度设在这里。

  可以说,民国时南院门在西安市的地位仍很重要,同时,这一带的商业也更加繁华,南院门成为当时西安城里最热闹的地方。然而,自从1934年陇海铁路通到西安后,临近火车站的东大街、解放路逐渐发展起来,南院门繁荣的商业就降了温。

  难以忘怀市委的那扇大门

  繁华热闹的南院门长期以来还是西安革命志士活跃的舞台。1925年,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优秀党员和宣传活动家魏野畴,为了开拓党的宣传工作,在南院门开设了“青年书店”(旧址在今市委的对面),推销进步书刊。同时,青年书店也是当时西安党团同志的活动据点。1945年,著名爱国进步人士李敷仁,创办了《民众导报》,其报社地址就设在南院门,《民众导报》揭露国民党政权的反动和腐朽,反映劳动人民的疾苦,李敷仁同时还联络其他进步刊物和进步人士,积极推进民主运动。

  解放后,陕西省人民政府还曾在南院门办公,据钱光表老先生回忆,陕西省人民政府在南院门办公期间,在院子的东南角修建了一座古朴的大礼堂,“现在仍然还在。”

  1954年,省人民政府迁到新城广场处,同年,中共西安市委员会则由新民街迁入南院门办公。南院门大街曾在1966年改名为五星街,到了1972年又恢复了原名。

  2011年2月21日开始,西安市委开始向新的行政中心搬迁。今天,虽然西安市委已不在南院门办公,可市委大院在南院门经历的57个春秋给西安市民留下了深刻记忆,市委大院的大门和高高的门楼,早已成为西安南院门的标志性建筑,深深地印在了西安人的心里。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瞰中国|云南罗平 花海闹春
  • 武威凉州南城门广场消夏图
  • 位于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西偏南的赛宗寺
  • “天国的阶梯”——川南高坎梯田
  • 坐北朝南的连城鲁土司衙门
  • 中国最美森林之一——蜀南竹海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