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本报收到西安交大81岁退休教授庄为其先生的一封挂号信,信中称,他是西安地理版的忠实读者,每期必读,看了3月27日该版刊发的《探寻陕西盐道》一文特别有感,引起了2005年他在本报记者的帮助下探寻蓝田蓝关古道的追忆,并撰写了《唐代蓝关今何在》一稿寄来,文中讲述他和老同学中国工程院院士秦伯益教授等人当年雪地探访蓝关遗址之事。本期西安地理予以刊发。
编者按
韩愈蒙难诗使蓝关成名
韩愈的“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虽然让“蓝关”知名,但对韩愈来说,《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却是苦难的产物。公元819年正月,唐宪宗命宦官从法门寺塔中将释迦文佛的一节指骨迎入宫廷供奉,并送往各寺庙,要官民敬香礼拜。韩愈看到这种信佛行为,便写了一篇《论佛骨表》。劝谏阻止唐宪宗,指出信佛对国家无益,而且自东汉以来信佛的皇帝都短命,结果触怒了唐宪宗,韩愈几乎被处死。经宰相裴度等人说情,最后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
韩愈接诏不能在长安久留,当天就收拾行李,辞别亲友,找辆马车,携带家眷及几个仆人匆匆上路。史书记载,韩愈一出长安,一场铺天盖地的大雪悄然降临,即刻掩盖了古道尘土,淹没了蓝田秦岭古道的高塬与沟壑。进入秦岭深山“蓝关”时,车轮陷于大雪覆盖的古道沟岔之中,任凭驭手怎样挥鞭,几匹老马只是仰天长嘶,再也不能举蹄前行。韩愈望着群山峻岭的旷野,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据说就在他万般无奈之时,看见远处一匹快马飘然而至,马上坐着的竟是他的侄孙韩湘。韩愈百感交集,他看着韩湘,面对群山,吟出了《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这首千古名篇。韩愈受困 “蓝关”,因受惊受寒一家都病倒了。他们在“蓝关”停留了几天,韩愈病稍愈就在韩湘护送下,历尽千辛万苦才抵达了潮州。
《西安晚报》报道引来北京院士
笔者的老同学中国工程院院士秦伯益教授,是著名的药理学家,也是一个“韩愈迷”。他十分敬佩韩愈的铮言铁骨,也被他横溢的才情所折服,凡是有韩愈纪念之地都要去寻访拜谒。因我在西安,一直要我打听“蓝关”在何处?我多方寻觅几年未果。2004年12月18日,我读到了《西安晚报》的一篇《蓝关再现古道石条》的报道,喜出望外,当天即与这条消息的报道者黄亚平记者取得了联系。消息称近日蓝田蓝桥镇村民在河边挖沙时,挖出了两块当年蓝田古道上长约1米的柱形石条,重达千斤,深深地埋在河底里,石条上的石臼凹痕清晰可见。据发现石柱的两位老人回忆,这就是他们在1958年炸山修路时炸掉的一个石门上的石柱,可能就是蓝田古道上的“蓝关”石门。我马上把这一惊喜讯息电告了秦伯益院土。
2005年元月23日,已是阴历腊月十四,西安四九严寒,深夜一场大雪纷飞古城,将古城银装素裹。我立即喜报秦伯益院土说时机已到,请他马上来西安体会“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的情景,共同去寻觅韩愈当年在大雪纷飞时走的秦岭古道和蓝关遗址。我事先向黄亚平记者转达了请秦伯益院土来的意图,得到了他十分热情的支持,表示愿意亲自陪同并帮助安排行程。他在当天就立即亲赴“蓝关”,去为我们打了前阵。元月25日8时,北京29次特快列车抵达西安,我和黄亚平等到火车站迎接了专程来寻访 “蓝关”的秦伯益院士。我们一出车站就立即驱车直奔蓝田秦岭深山。
雪中的蓝田古道壮丽又危险
蓝关,又称蓝田关,在西安蓝田县的南部秦岭山脉之中。
我们从西安车站出发,抵达蓝田县后往南进入秦岭,踏上了雪访蓝田古道的艰辛历程。因为当天是雪停天晴的第二天,阳光明媚,一进秦岭,群山白雪银装,层层叠叠白莽莽一片,我是第一次近距离见到如此美不胜收壮丽又雄伟的秦岭。
进山后的312国道有的路段已洒了融雪剂,有的还经过了清扫,但路面仍然很滑。我们看到路上行驶的大卡车,轮子上均绑上了铁链。进山的路多是上坡,司机更加小心缓缓而行。312国道沿着原古道的山壑沟道筑路,路边几乎都是连绵的山峰和悬崖峭壁。但312国道也有许多路段绕过了古道,是开凿了隧道穿山或筑桥而过。我们从古籍上知道当年韩愈是晚上在蓝田古道上奔命,可想而知在大雪封山的晚上穿越秦岭是何等艰难!我们的小车大约经过一个多小时,即将进入深山时,只见群山环抱,一山挡道,假如古时沿着秦岭古道而行,必须转过几个山头,越过几个山沟,而现在的312国道在挡路的山上开凿了一个隧道穿越而过。经过约10分钟,一出隧道,顿觉豁然开朗,如进入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的境界。有一些村落坐落在群山环抱之中,山沟之中流淌着一条静静的蓝河。不久我们的汽车在蓝桥河村停了下来,当地的老乡们早已在迎接我们,因为昨天黄亚平已提前告诉他们北京有一位著名学者要来考察寻找消失了的“蓝关”。
面对蓝关遗址更对韩愈肃然起敬
在众乡党的热情接待下,我们稍事休息后,即由几位发现“蓝关”石门残体的老同志和当地干部七八人陪同,走向蓝河的深沟河滩。在冰雪覆盖的山坡,要下到沟底河床实在不容易,我是由3位老乡扶搀着一步步踏着一尺多深的积雪迈向沟底去的。我们到了沟底的河床上,几位老乡用扫把扫去了河床的积雪,我们看见了半埋在沙里的“蓝关”石门的多块柱石与不少散落在河床里的石门残块。秦伯益院士用随身携带的相机不停地对着石柱及残块拍照。其中一块1米多长的石门门柱,柱上有明显凹进去的凿痕,看来就是石柱连接横梁相嵌的槽痕,石体虽经几十年的河水冲刷,仍保持着较好的原始面貌。
在这里,几位老乡指点我们抬头向上观望,说“蓝关”就在远处200米高的半山坡的转角处,老人们现在仍很清楚地记得,早在1958年炸山修路的时候,这一段的秦岭古道被毁,蓝关石门的多个石柱也不知去向,直到现在这2块石柱才重见天日。此时,我们想不到一位老乡立即背诵了韩愈的“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的诗句,并说这里确实是当年韩愈走过的“蓝关”。他们还告诉我们,原来石门上还有凿刻着“蓝田关”三个字的石碑。当地至今还流传着韩愈当年被困在“蓝关”走投无路时的故事,是韩湘骑了白马飞驰而来救了韩愈全家性命,当年的韩湘在此地的山洞中修炼,闻之急来救援。历史上著名的八仙中有个韩湘子,至于老乡们所说的韩愈侄孙韩湘就是韩湘子之说还待专家去考证。
继而我们又在乡亲们扶搀下爬上了沟边,经由一个村边登山,在雪地里爬上200多米高的半山坡,那里就是蓝田古道。古道沿着山坡的高低起伏上上下下,我们上山是踩着一尺多深的雪往上爬行的,无人走过的地方反而不滑,可是到了古道上,被人踏实又冰冻的路面反而光滑难行。大雪将山坡全部覆盖,几乎分不清哪里是山坡哪里是路面,此时我们顿感韩愈 “雪拥蓝关”时的艰难,想到在一千多年之前,韩愈被困在“蓝关”时惊呼“云横秦岭家何在”无可奈何的意境。我们在此古道上环顾左右,四面都是群山。老乡手指着上方告诉我们,“蓝田关”遗址就在前面上坡的髙处转弯角上。我们是从北边上坡的,坡度约有30度左右,我们走到“蓝关”遗址跟前,才见到“蓝关”是地处45度的山体拐角上,从关口处往下看是悬崖峭壁,好险要的一个“关”,当年“蓝关”的石门就筑在转角处。我们走到转角山门处,往右是一个自然山体30~40度的大下坡,从蓝田过来则是一个大上坡,雪天里在这个坡走是十分危险的,马车走在这里就更有翻车的可能。在雪地里见到此情此景,让我们不禁想到韩愈当年在大雪纷飞之中车陷坑凹的情景,据记载,“仼凭驭手怎样挥鞭吆喝,几匹老马只是仰天长嘶,再也不能举蹄前行,望着群山峻岭的旷野,上叫天不应,下呼地不灵”。我们此时是在中午时刻,假如在傍晚或黑夜,那情境一定会给人一种绝望之感。我们站在“蓝关”的遗址上,心底久久不能平静,也对韩愈肃然起敬!
寻访“蓝关”之路,我们为找到消失了的“蓝关”而高兴!我们十分感谢西安晚报的记者,感谢当地热情又朴实的乡亲,没有他们的帮助,我们两个70多岁的老人,是不可能在冰天雪地的秦岭深处去寻觅蓝田古道和历史名胜“蓝关”的。此行不但了却我们人生的心愿,也为后人对古“蓝关”的探索提供一些依据。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