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中的“清明会”习俗

时间:2011-12-27 21:03来源:兰州日报 作者:岳兴文 点击: 载入中...

 

  清明会 资料照片

  榆中有传统的“清明会”习俗,其形式内容考究。

  据记载,榆中的“清明会”起源于元代。旧时,榆中的“清明会”由户大、家庭条件好的家族主办,声势有大有小。每当清明节来临,村子里各氏家族忙碌了起来,筹办一年一次的“清明会”。本家族谁家“添丁”(生子),这年的“清明会”就由谁家操办,族内还有“添丁”的户,按前后顺序,由前“添丁”的户主办,后“添丁”的户协办,其他族户也要适量捐助粮、款,叫添份儿。本族“清明会”的捐款,由会内保管,当年剩余的积存滚动使用,族内谁家遇了天灾人祸,也可周济使用。“清明会”一般都在前一两天举行,最重要的活动是扫墓、“添丁”、续家谱、立碑、吃“清明会”。

  “清明会”的本意是扫墓。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

  按恒久形成的风俗习惯,旧时,榆中人多在清明时扫墓,但祭扫仪式并不在清明的当天,而是在邻近清明的“单”日举行。据说,只有僧人才在清明当天祭扫坟茔。

  清明祭扫仪式因地区不同,每家经济条件和其他条件不一样,所以祭扫的方法也就有所区别。在榆中用“清明会”的形式扫墓已成传统。

  扫墓,也俗称上坟。凭据旧的习俗,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不用“往生钱”(用红色印在黄表纸上的“往生咒”,成一圆钱状),先到各自村庄、分支的坟上去上坟。再按规定的时间赶到“清明会”场,同本族成员一起去祖坟(不出五服)上坟祭祖。每到一茔地,先要在坟茔上方,向后土神祭扫,再祭扫每位先人。最后祭拜长期站在一旁守护墓地及祖先安灵的土地公神。

  扫墓时将食品供祭在亲人墓前,烧香点酒、或甜醅,意在让后人大发,或献花圈,再将纸钱、花圈焚化。是三年新坟的,每年前十天扫墓,不添土。过了三年的坟,算是旧坟,遇上闰年不添土,其余年限扫墓都要象征性地给坟头添添土,每座坟墓培上三小背篓土即可。还要在上边压些纸钱,让他人看了,知道此坟尚有后人。不论新老坟扫墓届时要修整坟头,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添丁”。“添丁”祭祖是扫墓的又一项主要的活动。

  “添丁”,生儿子,就是添丁进口。谁家添丁,清明扫墓,家里蒸上披花的大馍馍,扫墓那天,由男的提上大馍馍、礼品、祭品等,同众多族人一起去祖坟跪拜禀告,家里添了人口,“添丁”的属相,出生的时辰。到祖坟禀告,即是添丁之喜,同时也是希望孩子长寿。

  每当遇到本家族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添丁”,一前一后,同一天到祖坟去禀告“添丁”之喜仪式。而没有举行“清明会”的家族,谁家“添丁”,在清明前一天自个儿到祖坟去“添丁”。

  续家谱。每年的“清明会”,分布在方圆一百多公里内的本姓几个家庭分支群的每个家庭代表都要集会在家庙、祠堂,奠祭祖先,共商族中大事。增补家谱是“清明会”的重要内容之一,每年要把新生人名生辰增补上去,把去世人的忌日续写完整。

  过去,家谱都在大房一支保存着,在“清明会”将家谱摆放在主房供先人桌的正中,或拿到家庙、祠堂,本氏家庭成员翻看家谱、祭祖。在家庭族长的主持下,由本房支的房长负责,将新“添丁”或已故亲人,由擅长文化的人续上到家谱上。续家谱的讲究是,已故三十岁以上的才能上家谱,三十岁以下的不能上家谱,也不能进老坟。

  续家谱容易,而修家谱难,一个家庭重修家谱要每隔十年、二十年或三十年。要专门请来谱师,组织本族懂家谱、有文化的老人协助编写,一般一部家谱重修要花五六年时间,前后修改几稿。重修的家谱大都要在“清明会”领取,这天,本氏祠堂里悬挂着祖先画像,供子孙后人跪拜瞻仰。上百名、上千名本氏后人来到祠堂,一个个胸前戴上“×氏”家的字样站着,祠堂内,正厅前燃放着香烛,正面墙上挂着列祖列宗祖先图,后人们先恭恭敬敬向祖宗像鞠躬行礼,然后从族长、户长手中接过家谱回家。 (责任编辑:鑫报)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