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烽燧遗址 遥相守望黄河畔

时间:2011-12-28 03:01来源:西部商报 作者:唐学仁 点击: 载入中...

 

朱家沟2号烽火台与朱家沟1号烽火台

 

沧桑容颜

 

兰州近郊烽燧遗址上百处

  穿行在兰州近郊的千山万壑间,你会自觉不自觉地发现,在高高的山峦上,隔不多远,便突兀着一个“小丘”,像一位久经沧桑的老人,在诉说着这片土地所发生的故事;又像一个个哨兵,伫立在那里,日夜守候着这大山深处的安宁。马鸣风啸,残阳如血,矗立千年历经风雨的长城遗址与烽燧台苍凉而悲壮……

  兰州烽燧遗址

  遥相守望黄河畔

  专家考证:兰州的长城遗址大都为明长城

  与其他历史古迹一样,经过千年的风雨侵蚀,烽火台大多也已湮灭在历史尘埃之中,而其中保存完好的几乎无一。

  “兰州近郊烽燧的设置是直观历史的载体,是漫漫长途中的路标,是中原和塞外紧紧相连的纽带。”榆中县文化馆馆员孙志平说。在榆中境内,至今仍留存50多处古代长城遗址与烽燧,这些烽燧大都筑于高山顶,夯土呈覆斗或覆钵形,周围向地下掘有防护壕或在地上设有屏障。其中位于榆中县金崖镇金崖村北2公里的山梁上的金崖烽火台遗址,有3座墩台,三角形布局。而位于榆中金崖镇张家湾村南400米处山梁之上的卧龙川明代烽火台遗址,以当地黄土夯筑成,土质疏松,黏结性差,长期经风雨侵蚀,外部无暴露明显夯层痕迹。此烽火台略呈覆斗状,平面呈圆形,台顶直径1.2米,底边周长60米,残高3米,四周2米处筑有围墙(墩院),平面呈长方形,残高1~2.1米,围墙黄土夯筑。整个烽火台占地面积225平方米。该烽火台对于研究明代在当地的军事预警防御体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在永登长城遗址附近也保留着一些烽燧。这些烽燧有汉代修筑的,其夯层中多夹有杨柳枝条,现存遗迹多土质疏松。也有明代修筑的,其夯层间穿插着横木、草绳,风化后脱落的情形与汉代烽燧明显不同。还有一些是明代在汉代烽燧基础上增筑的,其结构和筑造方法内外不同,经风化后外部与内部明显剥离。另外,皋兰县境内还保留有明代烽燧50多处。西固区明代烽燧均筑于明成化(1465年~1487年)以后,现存6处。深沟桥烽燧、扎马台烽燧、东河湾烽燧、大路沟烽燧和大沟湾烽燧均为梯形。

  “寒驿远如点,边烽互相望”。跋涉在大山深处,那些烽燧台犹如一首幽怨而悠长的古诗,令人怅然若失。

  皋兰县最早的烽燧为糜不老墩烽燧,建于汉代,位于什川镇接官亭村大阴岔山顶,东北距榆中县哈岘乡东湾村约7公里,西北距接官亭村约5公里。烽燧东与榆中县东湾、西与什川镇北圪挞、北与榆中县鹿谷子沟烽燧遥相呼应。站在烽燧台上,可以想象那些将士们,在这高高的烽火台上,日夜守候着这片领土,遇有敌警时,只知用烽火台昼生烟、夜举火。而古代王朝正是以这样的方式,年复一年地抵御着外族的侵袭,同时消耗着自己……

  事实上,烽燧的信号传递与防御与长城融为一体。由于传递军情的重要性,烽火台的管理十分严格,戍卒不得擅离职守,贻误军情,违者处以军法。烽火台的防御功能最重要的就是传递军情,它需要与敌台、墙台等长城建筑密切配合。在今日兰州境内,尚存不少古代长城遗址及烽燧,被列为省级保护文物。

  光绪十年(1884年)所修《金县志》(金县即今榆中)卷三亦记金县有秦长城:《史记》谓(长城)起临洮至辽东。按长城在金县境者,自西北至皋兰交界之桑园,长城十余里。也就是说,现存与桑园子附近的秦长城遗址既为此记载,这也是兰州近郊现存历史最久远的长城遗址。

  而据有关专家考证,兰州的长城遗址大都为明长城,这些遗址在今天看来可以分为黄河北与黄河南两部分。黄河北长城主要经过今永登、西固、皋兰、城关四个县区。黄河南长城主要经过今西固、城关、榆中三个县区。这与烽燧台的分布线路一致。 (责任编辑:鑫报)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