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烽燧遗址 遥相守望黄河畔(2)

时间:2011-12-28 03:01来源:西部商报 作者:唐学仁 点击: 载入中...

  烽火岁月

  点线连缀构筑古代战略防线

  翻开史册,烽燧这一古老的军事设置的出现,可以追溯到西周。遥遥相望连续不断的烽燧线,起到了传递信息,卫护行旅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军事作用。无论在永登还是皋兰,再到西固,无论是无心履足,还是有意追寻,那些矗立在风烟中的烽燧遗址,由点成线。

  据孙志平介绍,古时的烽燧,今天人们称之为烽火台。一般往外延伸和长城并存,组成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有情况时戍边将士立马在烽火台点火报警,夜里点火叫烽、白天放烟叫燧。烽火台是古代军事防御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燧长一人,主持日常瞭望事宜。古时有明确的管理制度,报警方式方法,主要依据敌情而定,以敌兵多少定燃烟、举火和鸣炮次数。一台点烟、举火、鸣炮,多台相随,直传指挥地点,重要军情直报京师。而在汉代,每一烽燧相距5至10里,看护烽燧的军士,由烽燧的重要性而人数为10至30人不等。烽燧之上,日夜有军士把守,举燧有严格的规定:一是表,二是烟,三是苣火,四是积薪。表是用红布或白布做成的一种具有鲜明标志性的旗帜,烟则是以狼粪和草共烧,烟云直上云霄,遇风不散不消。而苣火是由各类薪草扎成的火炬,积薪则是以树木堆积于烽燧之外,遇敌情,以燃烧积薪来传号。苣火用于夜间,积薪则昼夜通用。

  孙志平说,烽燧一般位于边塞前沿,往往前挡敌锋,每一处烽燧都犹如一个战斗堡垒,每一处烽燧也就成为一个独立的作战单位。

  其实,在黄河两岸及兰州近郊筑长城,立烽堠,不仅是一种防守措施,同时也是一种古代当地人的心理依托。但在诸多的历史遗存保护中,烽燧台几乎被遗忘,但每一座烽燧都代表着一种无法言说的沧桑,都书写了一段让我们费力猜想的历史。

  十年前,兰州城区南关十字万盛花园内、拱星墩干休所院内、七四三七厂内等地方还留有一些长城遗址,现在已经基本难觅踪影。

  是的,历史的脚步渐行渐远。现代商业社会,富裕了的人们,在和平、繁华的日子里,能有几多闲暇追忆往昔岁月?这片土地上的古城墙已消失隐匿,烽燧上的石头也淹没在荒草丛中。而随着时光的推移,烽火台已改变了它报警传警的历史作用,它们默默屹立在大山深处守望。在榆中连搭乡寇家沟的山顶上,杂草覆盖下的烽火台,早已封存了远去的记忆。

  值得提及的是,凝结着祖先智慧与汗水的文化遗产,是历史的重要见证,也是我们每个人的根。也许你每天都从它身边走过,却一直忽略它的存在;也许它正在你面前慢慢消失,你却听不到它发出的无声呼喊。纵观烽火台的结构类型及防御功能,这类建筑在整个长城防御体系中的重要性已清楚可见。但是由于自然的侵蚀和人为的原因,烽火台同城墙一样,破坏得很严重,急需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尽管现已退休,但曾经对兰州明长城遗址及烽燧作过深入考察研究的原兰州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邓明无不担忧地说,兰州自古以来便是军事重镇,曾保留着许多古代军事遗迹,诸如长城、城池、关堡、烽燧等都有。但是,这些古代军事建筑基本被拆除一空,尤其是,烽燧的分布多为山顶,保护较难,实在令人可惜。我们的后人也只能从史料中找到它的痕迹,这无疑是兰州文化遗产的一大损失。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兰州石佛沟国家森林公园晋升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 兰州大氧吧 生态石佛沟
  • 太平鸟
  • 兰州金城关彩陶博物馆
  • 兰州牡丹五彩纷呈
  • 位于西宁市西郊的虎台遗址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