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之路:上古西东文化交流概说(2)

时间:2012-09-12 11:15来源:往复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中原,特别是夏商统治的中心地区缺铅少锡,铜锭亦来是周边。二里头,二里岗和殷墟都只是青铜的铸造中心,原料主要来自江西瑞昌铜岭、湖北大冶铜绿山、湖南、河北、辽宁 ,或来自山西中条山 ,云南 和四川 。


    车马具、兵器、动物纹青铜器广泛分布于欧亚大草原及其附近地区,一般认为是游牧文化的体现,西方学者多称之为斯基泰式青铜器。田广金等认为这些青铜器是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代表性器物,可以称之为鄂尔多斯式青铜器 ,它们渊源于朱开沟文化 。林沄发现这些青铜器多见于鄂尔多斯以外,称之为北方系青铜器,指出不同的成分有不同的来源,其中短剑可能来自古代伊朗或西亚 。乌恩称之为北方青铜器,同意管銎斧、管銎戈源自西亚,并提醒大家不要低估欧亚大陆草原诸游牧或半游牧民族在沟通东西文化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 。他认为称之为“鄂尔多斯式青铜器”是不确切的,称之为“斯基泰式青铜器”更是错误的 。最近林沄又号召破除把北方系青铜器和游牧文化等量齐观的过时偏见 。


    其实此类青铜器内容繁杂,功能多样,不可能起源于一时一地,并因时因地而变,是游牧社会不断发展和吸收的结果。它们和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关系固然密切 ,但起源于中国北方的青铜器并不多见。


    车马具与骑马驾车技术同步传播,欧亚草原常见车马具大同而小异,北方地区发明和改进青铜车马具的可能性不大。高效挽具胸带和套包子是罕见的例外 。


    所谓动物纹(Animal style)是一个模糊而又包罗万象的概念,绝大多数是青铜制品,亦有部分金、银、铁、玉、石、骨制品,但表现的大都是游牧民偏爱的形象。从工艺角度考察可以分为透雕、浮雕和圆雕,都不是游牧民所擅长的手艺。这些体现游牧风格的动物纹饰大都是游牧民强迫或雇用手工艺人制造的。


    鹿石、岩画和墓葬发掘均表明游牧民有系带的传统。他们习惯将武器或生活用具挂在腰带上。腰带上的装饰日益丰富,有的整个腰带都布满了带饰,或者说由带饰组成了完整的腰带。带饰,俗称“西蕃片” ,是动物纹饰的主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北方有大批出土 。春秋战国之际系带之风盛行中原,带上亦系挂刀、剑、印章等物。系带和带钩争奇斗妍,层出不穷 。“带不厌新,钩不厌旧” ;“满堂之坐,视钩各异,于环带一也” 。带钩成了时尚或身份的象征,其实用功能逐渐被人遗忘。


    刀、剑、斧、弓、箭、盔、甲、套索是游牧民的主要兵器,其实只有套索是游牧民特有的武器,其他均是定居民的发明,并且一直在共用。青铜刀、剑、斧、镞、盔、甲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且大同小异,与青铜技术的起源和传播密切相关,提高了游牧民的战斗力,促使游牧民走上了军事化的道路,从而将青铜兵器传播到了遥远的地方。限于篇幅,仅以剑为例说明青铜兵器大致的传播过程。


    青铜短剑是古代游牧武士随身携带的武器,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其中西亚和中亚的短剑较为古朴 ,东亚的剑种类繁多,且异常精致 。一般认为柳叶剑或偏颈剑为众剑之祖,其具体的起源地还难以确定,不太可能起源于东亚。林梅村将考古学与语言学相结合论证了中国佩剑之俗起于西北游牧民,而青铜剑在商周之际传入中国北方草原、巴蜀地区和中原与印欧人在东方的活动有关。“丝绸之路流行的17种古代东方语言或方言中的‘剑’无一例外都源于古印欧语。古代印欧人最初是游牧民……公元前1500年前后,欧亚草原的古代游牧部落不断分化,并向四方迁徙,史称‘雅利安人大迁徙’” 。剑在古代汉语中又称径路或轻吕,显然亦是外来词。汉代匈奴将径路神当作九天神之一,是战神的代名词,在汉匈交叠的地区曾有祭祀剑神的寺庙 。《汉书·地理志》云:“云阳有休屠金人及径路神祠三所”。这是古代波斯和斯基泰人剑崇拜文化的延续。


    青铜镜是不属于“游牧三要素”的一种特殊青铜器,亦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中原较早的铜镜见于殷墟妇好墓,可能源于齐家文化。宋新潮曾谨慎地指出以水鉴容是中原农业民族传统映像方式,用金属铸造镜子则可能首先为西北游牧民族所发明,殷商时期铸镜照容才传入中原,直到春秋以前在中原地区尚未流行 。其实,铜镜也是巫师或萨满的法器,齐家文化遗址出土的铜镜只不过是中亚或西亚铜镜的翻版而已。二里头文化铜镜的十字纹和齐家文化铜镜的七角星几何纹正是巴克特利亚青铜文明的典型标志 。
中原虽然不是冶金术的起源地和冶炼中心,在青铜铸造方面还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工艺美术方面有独到之处。青铜鼎、鬲、爵 ,戈 等是东亚人偏爱的器物,罕见于他处,很可能是东亚的创造。广泛分布于欧亚大草原的青铜鍑亦可能源于中原,被认为是马具、野兽纹、兵器三大特征之外的第四个反映游牧文化的显著特征 。东亚为游牧生活方式的完善作出了贡献。铜铃演变成了铎和钟,并对朝鲜和日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铜铎文化圈 和钟文化 。戈和戟是东亚特有的兵器,戈亦可能是夏人的标志性器物 ,主要分布于中原,西方人称之为中国戈戟(Chinese Ko-halberd) 。


    总之,从技术史的角度考察,无论红铜冶炼、范铸法、失蜡法还是砷青铜、锡青铜、铅青铜、锡铅青铜都是西亚早于东亚。而且铜以外的其他金属如金、银、铁等冶炼东亚亦不早于西亚 。泰列克特等主张的青铜冶炼铸造技术由西向东传播的假说仍未遇到有力的反证。但是从器物类型考察,青铜鼎、鬲、戈、戟、爵等颇具东方特色,很可能是东亚的创作,并有反向传播的可能。在这一过程中游牧民起了桥梁作用,并且从中充实和改进了自己技术装备。青铜冶炼和铸造是定居者的事业,不可能在马背上进行。因此游牧民只是传播了青铜文化,并且巧妙地利用了青铜器,完善了游牧生活方式,走上了游牧军事化的道路。


    因此,公元前2000年左右,西亚、中亚、东亚之间存在一条西东文化交流的青铜之路。青铜之路上传播的不止是青铜技术和青铜器,而且包括众多的技术和观念,比如牛、马、羊及相关技术。

 

    三、羊与羊毛

 

    羊是草原游牧民的衣食之源,包括生物学上两个不同的物种山羊(Capra hircus)和绵羊(Ovis aries)。山羊和绵羊都是喜欢群居和容易驯化的动物,经常被混合放养。绵羊吃草跑得快,俗称跑青;山羊吃得仔细,几乎无所不吃,还喜欢拔草根,啃树皮,对草原的破坏较严重。


    生物学研究表明山羊是所有主要家养动物中变异最少的动物。全世界所有的山羊形态非常相似,基因差异亦很小 。这不仅表明其有共同的祖先,而且很少生殖隔离形成独具特色的地方品种。绵羊的地方品种较多,外形差异较大,但同样具有共同的祖先。驯化地理学研究表明绵羊、山羊和犬一样(尽管狗的最早驯化地还不清楚)不仅是最早的驯化动物,而且是分布最广的动物 。羊适应能力强,能提供肉、皮、奶、毛,在人类迁徙、殖民、商业活动中起了重要作用 。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东西方在丝绸之路开通之前早已存在一条“青铜之路”?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