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远流长的甘肃民俗文化(二)(2)

时间:2011-12-27 19:35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作者:柯杨 点击: 载入中...

  到目前为止,甘肃省已有54项民俗文化,被批准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最具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有:兰州市的太平鼓、兰州鼓子、苦水高高跷、黄河大水车制作技艺;临夏回族自治州和政县的松鸣岩花儿会、临夏砖雕、保安腰刀锻制、东乡擀毡技艺;庆阳市的道情皮影戏、香包刺绣;甘南藏族自治州的拉卜楞寺佛殿音乐“道德尔”、藏族民歌、史诗《格萨尔王传》演唱、舟曲多地舞、卓尼巴郎鼓舞;定西市岷县二郎山的花儿会、洮砚制作技艺;天水市的伏羲祭典、清水道教音乐、武山旋鼓舞、秦安小曲;河西走廊各市、县的河西宝卷、夜光杯雕、凉州贤孝、裕固族民歌、裕固族服饰、敦煌曲子戏、永昌万字灯会;陇南市西和县与礼县的七夕节(当地人叫“巧娘娘节”)、武都高山戏、文县傩舞“池哥昼”;平凉市泾川县的西王母信仰习俗、庄浪县抬阁等。这些项目或以民族、地方特色浓郁见长,或以古老风俗本真性的存留而凸显其价值。比如说,乞巧节在历史上曾广泛流传于全国各地,是中华民族最有特色的女儿节。在我国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急剧转化的今天,这一风俗在大多数地区已明显淡化甚至消失。但在甘肃省东南部的西和县和礼县,这一传统节日风俗却保存得相当完整,并在继续大规模传承。其延续时间之长(七天八夜),流传地区之广,参与人数之多,治动内容之丰,在全国可说是绝无仅有的,可称得上是“华夏第一”。

  总之,现在奉献给广大读者的这部《中华民俗大典·甘肃卷》,以其古老性、多民族性和敦煌民俗为重点,充分展现了陇原大地民俗文化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这不但为文化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和民族学家们提供了全面、真实、丰富的研究资料,而且在促进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创造新文化以及保护世界文化多样性等方面,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溯源甘肃】悬泉置:驿站小人物与历史大事件
  • 甘肃渭源:让古老“光影”艺术薪火相传
  • 渭源赋
  • 寻古探幽渭河源
  • 寻古探幽渭河源
  • 龙源赋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