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瞎弦”:元末明初活跃西凉 眼盲者才能传(2)

时间:2011-12-27 20:42来源:西部商报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凉州贤孝一般在农闲时节演唱,主要集中在冬季,特别是春节期间,家境殷实的庄户人就会邀来瞎贤们到家里唱曲儿了,内容大多数都是教化意义的,也有甜情蜜意的“荤段子”。

  如果没有主人家邀请,他们迫于生计,还会带着徒弟们“串院子”,一家一家的唱,到了院子门口,根据主人家的情况,现编歌词唱些大吉大利的好词儿,农户家大多会从粮仓里盛上一碗麦子装到瞎贤们随身带着的布袋子,走上那么一天,不光能混个肚子饱,在家的妻儿也能留点口粮。

  不过,人们对瞎贤们恭恭敬敬,端茶敬烟,言语上不敢得罪的。因为他们虽身无长物,但全凭着一张嘴,走街串巷,若是招惹了他们,免不了被编排成唱词在十里八乡吟唱。

  现代文明

  贤孝前路何在?

  2005年,凉州贤孝被文化部列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其实早在成为国家级“非遗”之前,一批文化界人士就开始抢救挖掘这种日渐衰败的曲种。一些文化界人士通过保留音频资料的形式,抢救了许多濒临失传的贤孝资料,如《劝妹子》、《小姑贤》、《丁郎刻母》、《白鹦鸽盗桃》等曲目。

  自凉州贤孝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后,以往街头表演,不被重视的老艺人,开始按月领取一定数额的生活费;他们演唱的曲子,也被现代化的录音机录下来,有年轻人再按照曲调,将贤孝用曲谱记录下来。以往只在乡间炕头不登大雅之堂的凉州贤孝,与现代文明有了一个奇妙的契合点。

  但凉州贤孝老艺人还是相继老去,一些抢救性的工作还来不及做,一些曲谱还没来得及记录,这些老艺人们就相继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大量珍贵资料随着老一代艺人的逝世而消亡,陕西老腔如此、兰州鼓子如此,凉州贤孝亦如此,地方曲种的保护,殊途同归,似乎都在走着同一条旧路。现代文明,能否为凉州贤孝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

  曾参与过凉州贤孝调查的上海音乐学院2010级博士魏育鲲认为,对于传统音乐的保护,我们可以做的只是利用现有的技术手段,尽量完善地保留于此时的音乐面貌。收集、整理、采录是必要的保存方式,至于这种音乐事项本身该去向哪里、如何去,都要“顺其自然”。这种“顺其自然”也就意味着让每一种音乐都以顺应时代的方式出现,由这个时代、文化和社会对它选择淘汰。任何一个社会都在变迁,与那些时代、文化、社会有关的理解和观点也同样身不由己地更替。音乐文化的变迁是相对的,而它的继承和永恒是绝对的。”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可爱的中国”之苗族:小小竹编编织脱贫致富梦
  • “可爱的中国”之柯尔克孜族:这里的人们和猎鹰有个约定
  • 甘肃山丹军马场现“万马奔腾”壮观场景
  • 走进三江源丨“飞阅”三江源:壮美通天河
  • 甘肃敦煌秋游“人气爆棚”
  • “天空之镜”--茶卡盐湖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