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鼓子戏:流淌在百姓身边的音韵

时间:2011-12-27 20:43来源:西部商报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鼓子爱好者集体表演

  年轻的读者,八成都不知道兰州鼓子,这些听着流行乐长大的孩子,很少有机会聆听那令祖辈们痴迷的曲调。随着现代文明的冲击,古老的兰州鼓子正逐渐从我们的视野中淡出。不过,自兰州鼓子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它又以一种优雅的姿态,重回大家的视线之中。

  壹

  起源纷争 “始于清初”最可信

  “好!”随着抑扬顿挫的唱腔,堂下传出一片喝彩声。今年中秋节,听闻兰州鼓子协会在兰州邓园搞联谊,记者决定前往观看并一探究竟。

  尽管园内的鼓子好家不足30人,但其中的热闹景象仍然感染了记者。鼓子好家们,天还没亮就从皋兰、榆中、安宁等地坐车赶到邓园。这些质朴的兰州鼓子爱好者,听着自己喜欢的鼓子曲调,陶醉其中。榆中北山鼓子协会会长魏孔荣就是其中一位。

  乐声响起的一瞬,所有人都被震撼了!伴奏乐器配合完美,那乐声似浑然天成,时而悠扬如山泉叮咚,时而怅惘低回如晨钟,时而高潮迭起如鸟鸣。演唱者端坐在场地中央,双目微闭,双手随意地搭在膝盖上,指尖随旋律上下敲打……

  “关于鼓子起源,争议很大。”兰州鼓子协会会长、兰州鼓子老艺人魏世发告诉记者:“有唐代说、宋代说、元代说和清代说等几种观点。有种说法是,鼓子产生于唐代。鼓子词有一个曲调名叫“打枣竿”,据说为唐太宗打枣时所唱;《武林旧事》说,宋代即有“鼓子词”,北宋末安郡王赵令畸为首创者;另外,现代曲艺家陶钝认为,唐人元缜的《崔莺莺传》诞生后,先有宋人赵德麟据其事改编为鼓子词作品进行传唱,继有金人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也属于鼓子词。但《兰州简史》认为,兰州鼓子是由宋词、元曲(诸宫调)演变而来,与唐代的敦煌变文有十分密切的渊源关系;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编撰的《说唱艺术简史》认为,兰州鼓子源于宋代,流行于甘肃兰州地区;王正强所著的《兰州鼓子研究》认为,兰州鼓子是由当时驻扎在兰州的满州八旗兵们带来的北京八角鼓子演化而成,最终形成了兰州鼓子。也就是说,最初的兰州鼓子,就是博采众长,脱骨于众多地方音韵之中。

  虽然兰州鼓子的起源尚有争议,但许多兰州鼓子的研究者认为,兰州鼓子始于清初是最可信的一种说法。

  贰

  红火一时 兰州鼓子戏曾“到处弦歌”

  戏曲艺术比较爱讲究个“流派”。比如,爱好京剧的都熟悉四大名旦、四小名旦;越剧的袁派、尹派、徐派等等。兰州鼓子虽然被一些人看作是一种地方的小曲种,不过俗话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自然,兰州鼓子也有流派之分。兰州鼓子有“老五大家”和“新五大家”之说。

  因时间久远,“老五大家”代表人的名字都不详了,只是统称他们为:朱总爷、方总爷、仁总爷、丁总爷和崔拴牢子。这“五大家”声名显赫,雄踞鼓子界。而继“老五大家”之后,在兰州鼓子界又产生了新一代“五大家”:刘汉武、李吉庭、朱学义、徐爷和李长庚。他们更是名不虚传,各有千秋。作为榆中北山鼓子协会会长,魏孔荣为鼓子戏传承发展不遗余力,提起鼓子当年的锦绣岁月仍记忆犹新:“那时兰州鼓子的地位就跟现在当红的流行歌曲差不多,唱的好的鼓子艺人,大家谁都得高看一眼。”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许多老艺人的艰辛努力,“兰州鼓子”也曾兴盛过一个时期,在鼎盛时期爱好者的队伍一度发展至数万人之众。“1962年,最早的兰州鼓子协会已经成立,第一块牌子就挂在白塔山公园里。那时,用于演唱兰州鼓子的场所仅兰州市就有15处之多,少则二三十个座位,多则几百个。尤其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当时兰州人口“只有18万,城区也只是从现在广场西口到小西湖,却有这么多的茶艺茶园,艺人达数百人之多,几乎到处弦歌”。

  作为一种盛行在老百姓身边的音乐,兰州鼓子的兴盛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也密切相关,谁家有红白喜事,也请鼓子艺人去演唱助兴。如果是婚礼,艺人就唱《西厢记》,给新人的好日子锦上添花;如果遇到人家办丧事,则唱《罗成显魂》烘托悲伤的气氛。 (责任编辑:鑫报)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