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鼓子戏:流淌在百姓身边的音韵(2)

时间:2011-12-27 20:43来源:西部商报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叁

  实至名归 兰州鼓子进入“非遗”行列

  2006年5月20日,兰州鼓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获取此殊荣后,在兰州大地上盛行了几百年的兰州鼓子,又开始以一种崭新的姿态,进入大众的视野。

  2006年兰州鼓子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兰州市政府及社会各界增强了对这一民间艺术的保护和传承,在兰州的三县五区都成立了鼓子协会,使濒临消亡的兰州鼓子得到新生。“鼓民”有了“鼓子之家”即鼓子协会,更专业且更有组织性,老艺人们还积极兴办培训班,拟让鼓子的表演群年轻化,各个鼓子协会还时常排练几部小戏。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兰州学唱鼓子的爱好者已达近千人。同时,对鼓子老艺人进行保护,给予了津贴等保护方式。在兰州周边的一些区、县的村镇中,原本就具有浓郁的鼓子表演风气,现在,一些活跃的“兰州鼓子”爱好者,在乡村的院落、厅堂、茶馆、酒肆、婚丧家嫁娶场面,依旧会用鼓子的演唱来抒发他们的激情。

  此外,兰州的鼓子艺人陆续到西北师大敦煌学院、兰大分校、甘肃省政法学院、城市学院、西北民族大学等高校,为学生们表演鼓子弹唱。

  肆

  传承之困

  对外推广受制于方言

  从“兰州鼓子”的历代演变、兴衰来看,它虽也曾有过红火的时期,也曾传达过高原黄河儿女的喜怒哀乐和生生不息的激情。然而,时至今日,它已失去了往日的活力,渐渐被人们遗忘。造成此况的因素很多,有历史的原因,也有人为的原因,但更多可能是“兰州鼓子”演唱方式的单调所致。现今,随着城乡文化的不断繁荣,鼓子演唱这种传统曲艺已难于被现代追求时尚的年青人所接受。而大部分鼓子老艺人陆续离世,鼓子演唱面临断代,当务之急是应全力挽救这一传统民间曲艺。

  “其实现在鼓子的传承,面临着十分困难的生存现状,使我们这些老人们很担心。”魏世发说,年轻一代不喜欢冗长的演唱形式,政府尽管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支持,但终究作用有限。老一辈艺人又普遍年龄偏大,老龄化趋势严重,可以说是由几个艺人在维持摇摇欲坠的兰州鼓子。兰州鼓子现在面临的最迫切的问题是对优秀传统曲目的抢救、整理,摆脱“身口相传”、“自娱自乐”的窘境,让年轻人对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它的传承拥有健全的人才培育机制和市场需求,从而振兴革新这门濒危的民间曲艺。

  兰州鼓子研究者肖振东出版的《兰州鼓子荟萃》,基本上将兰州鼓子的曲牌收集全了,特别是一些即将消失的曲牌,他认为,“兰州鼓子因其独特的音乐特性,学唱需花费很长时间,要经常性地跟着唱,跟着学,才能掌握。鼓子戏不像秦腔、京剧等普及面比较广,它的演唱一般是一个家族,或几个人一起娱乐,因此,它的流传范围不是太广。另外,兰州鼓子唱时用的是兰州地方语,很多外来人员都听不懂,也就极大地影响了兰州鼓子的对外推广。”

  其实,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一些事物产生了,一些种类泯灭了,滚滚的洪流中,掩盖了曾经倾倒孔子“三月不知肉味”的丝竹之声;曾惊为天人的唐代集大成之作《霓裳羽衣曲》终究没有在后世复原;阮步兵的千古绝唱《广陵散》也几乎变成一个华丽的传说,中国的历史太过漫长,但总有一些美好、令人心生温暖的音乐不时以惊鸿一瞥的姿态,绽放在这世界之间,即使如此,仍有很多人对美好事物的消逝耿耿于怀。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兰州石佛沟国家森林公园晋升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 兰州大氧吧 生态石佛沟
  • 太平鸟
  • 兰州金城关彩陶博物馆
  • 火山堰塞湖——鹿鸣湖
  • “三江并流”地区的太子十三峰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